白岩松B站遭群讽这事,您怎么看

白岩松B站遭群讽这事,您怎么看

白岩松B站遭群讽这事,您怎么看

央媒体人应谨言慎行。乱表态支持一个被正义所不齿的柳传志不单是招来口诛笔伐。更让国人对白的人格和是非的模糊深怀疑和失望。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据传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原因是什么

砸是真砸了,但没有在魏徵死后三天这么快,而是隔了一段时间才砸的,毕竟凡事都有因果,李世民不是无缘无故砸的魏徵的墓,但放到魏徵身上来讲,他真的算是有够倒霉的。

作为一代名臣,魏徵被李世民称之为“人镜”,这个评价那可真的是算高的了,和别的皇帝抬举那些文人时的“走走过场”不同,李世民真切地把魏徵的优点给说了出来,还说得那么有深度,造就了魏徵千古的名声。

所以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也是极其惋惜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救魏徵。

可惜天命难违,魏徵到了人生最后的关头,无法挽回,在离世前,他摆脱了李世民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予魏家后人一定的荣华富贵。

魏徵一辈子没怎么求过李世民,为人也是很有原则的,李世民感念魏徵这么多年的“鞭策”,于是当着他的面册封了他的儿子为爵,随后还给魏徵承诺,让自己的女儿和魏家联姻。

得到了保证,魏徵才安稳的闭眼,贞观十七年,被誉为大唐最强的“谏官”离世,在他出殡那天,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走出城门相送,场面宏大,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为此息朝五天,总的来说,魏徵的葬礼算是十分体面的了。

虽然魏徵一开始跟着的是李建成,但都是为了大唐的崛起,魏徵当得起这样的对待。

在这之后,李世民经常念叨起魏徵,著名的“以人为镜”,正是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这句至理名言,足以给魏徵封神。

在世人眼中,自然而然就以为魏徵和李世民这一对“贤主良臣”的形象就此定格了,可不久之后,却是有了变故。

同是贞观十七年,某一天,李世民忽然下令让人把自己给魏徵写的墓碑给推倒,虽然没有开棺戮尸,但是推倒碑牌这个举动,也可以说是十分之严重了。

怎么对待一个死去的人,而且还是李世民极其推崇的人,他还要做出这样的事情?

其实魏徵真的是倒霉的,因为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学生,当朝太子李承乾就因为“谋反”案被废,李世民迁怒于他,也和这件事情有关。

李承乾是李世民嫡长子,被寄予了厚望,而李承乾的人生的确是一个励志的模版,自他出生以来,没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虚心接受教导。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像是变了一个人,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李世民给他安排的老师他不理,就连李世民他都不理了。

李世民感到了教育儿子的压力,于是他想到了魏徵,这个多年以来,对他直来直去的谏臣。

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请求魏徵当李承乾的老师,魏徵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也感觉太子现在不好教,可李世民再三请求,魏徵遭不住,于是便答应了李世民,当了李承乾的老师。

其实也没教李承乾什么,一是因为魏徵病了,教不了,二是因为魏徵知道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有点叛逆,自己去触霉头没意义,所以魏徵这个老师,是挂名的。

同为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终于压制不住自我,于是联合了部分文臣武将意图谋反,这件事情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李世民的心中宛如晴天霹雳,混乱不已。

他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要造反,明明皇位以后就会是他的,在当时,不存在什么“心理不健康”的概念,面对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李承乾还没把火点起来,李世民就扑灭了。

因为是自己极其宠爱的儿子,李世民想尽办法让李承乾不要被处以“死刑”,可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人物,造反必然都是处死和连坐,李世民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然的话,将会面对朝堂的分崩离析。

李世民先后想出了赦免同为造反的侯君集,还有自己吃斋的方法,就是为了保住儿子,虽然过程曲折,但是李承乾的确被保住了,没有被处以死刑,而是被废为庶人,流放出京城,永世不得再回京。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李世民等于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了,而且当时李承乾染病在身,若是离开皇宫,不久也将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有生命危险。

那这一切,和魏徵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有很大关系,那必然是牵强的,但说毫无关系,那也不妥,总的来说,李承乾落得这番下场,悲痛的李世民无处发泄,于是便把问题怪到了魏徵身上。

首先,魏徵乃是太子之师,李承乾变成这样,魏徵有责任,没有做好老师的本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谋反的侯君集,曾被魏徵大力推崇。

气在头上的李世民觉得,李承乾谋反,魏徵是知道的,于是龙颜大怒,派人推倒给魏徵立的碑。

另一方面,他给魏叔玉赐婚新城公主这件事,也要作罢,一夜之间,魏家成为了大唐的“黑名单”,根源就是出在已经死去的魏徵身上。

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在魏徵死后的一年都不到,对魏徵的态度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魏徵的责任事小,李世民泄愤的事大,其实当时很多明眼人都看出来,李世民这是在用最小的“代价”来发泄自己的怒火,不然的话,杜正伦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管是李承乾还是侯君集,他们的内心里都没想过真正的造反,不然也不至于被告发之后,毫无还手之力。

但就是因为他们的无心,这才让李世民难受,既有造反之名,却无造反之心,他们要受造反的罪,不能得到半道后悔的赦免。

要说怪,很多人都该怪,迁怒魏徵,也和魏徵常年顶撞李世民有关,趁着这个机会,李世民也任性了一回。

而再之后的故事,则是世人皆了之了,李治因为大哥作死,四哥紧跟着作死,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太子,成为了储君。

李承乾在离开京城不久,病逝于民间,李世民悲痛得面无表情,在听闻消息的那个雨夜,写下了悼念儿子的诗篇。

他想了想,也不怪魏徵,自己终究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又过了两年,晚年的李世民决意接过隋炀帝没有完成的远征大业,把飘起来的高句丽给胖揍一顿,于是带着大军亲征辽东之东。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收获了薛礼,征服了大半个高句丽人的民心,但他因为损兵折将,觉得自己输了,感念魏徵在时的理智。

他觉得,若是魏徵在,那么魏徵就会骂他,不允许他来打这场战了,如果那样的话,他也就不会输了。

事实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是大胜之战,唐军以极低的战损带走了高句丽四万人马,堪称绝妙的一战。

而李世民如此说,也许是找个机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给魏徵正名,暗示自己对待魏徵之事有误。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决定给魏徵平反,以前给魏徵安上的罪名,一一解除,也把魏徵的墓碑扶正。

在魏徵漫长的岁月中,他和李世民做对过,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过,和李世民吵过,也和李世民畅饮达旦。

他的结局,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他的身后事,除了他本身已经不再受影响,对于魏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幸这场平反来得并不算晚,在李世民的晚年里,魏徵和马周一样,被李世民请来道士,多次询问是否能够施展“仙法”,让他们的灵魂和李世民一见,再聊聊天,和老朋友一样,不是君臣。。

老道士笑了笑,应该是觉得这皇帝绝无仅有,性情那么真切,恨一个人,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农村自建的二层房子建的不方正,是推倒重建还是扣建房老板的工钱呢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黑嫂表哥09年建新房子,可是表哥是个马大哈,自认为找的建筑工头是自己朋友,所以他什么事儿都不管,甚至都不去,他天天干嘛呢?喝酒,打牌玩,结果等盖好了,各种毛病就出来了。

房间不方,甚至连门口子都可以斜七八公分,一个门口子都能斜这么多,可以想象这房子盖得有多糟糕。

怎么办?当我们遇到这种问题后,也就是房子盖得不方正,俗话说的夹斜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推倒重建?还是扣建筑队的工钱?其实,推倒重建是不现实的,那就只有弥补和扣老板钱,当时表哥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这心里是非常难受的,花钱盖起了新房子,结果是斜的,这换谁也得难受,可谁让自己不操心呢?

其实这种事在农村很常见,我们说一下为什么为这个房子不方正,然后再说一下弥补的方法及处理的方法。

一、房子为啥不方正和弥补方法

任何一栋大楼, 就算是城里的商品房,也是有一定斜度的,农村的更是如此,因为农村的建筑队毕竟不专业,也没有监理天天在监督,出现夹斜现象简直太多了。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放线不规范,然后是把角不技术。

一般情况下,这个放线是会派很严肃也很人技术的人去放的,因为这等于是房子的根,要是这个放不好,上面就更不要提了。

但也有放线放错的,比如黑嫂家16年盖房子时,当时二层上放线就放错了,后来二层盖了将近一米时,就发现严重不对劲,建筑队都没用我们家说,直接就拆了重建,他们也感觉丢人,但这个费工费料,其实也是一种损失。

而且这是没有盖起来发现了,有些是盖好后才发现,有些其实是发现了但没有声张,欺负主家不懂,想要阴差阳错给糊弄过去。

然后就是这个把角不技术,有些建筑师傅是很有经验的,他们把角是可以放心的,有一些则是二把刀,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把这个角,一旦角斜了,那么这道墙肯定是斜的,那房间自然就不会放正,也就是出现了夹斜。

当建好后才发现,就只能从粉刷上往回找了,也就是把斜的地方粉刷得厚一些,把这个斜的地方给抹平,找出一个方。

这是无奈的弥补方法。

二、出现问题后,重建不现实

有些人发现这些问题后不免会暴跳如雷,换谁也得生气,但是事实已经是这样了,怎么办?

有些人一怒之下说我要推倒重建,你们建筑队要承担费用,这其实是个气话,因为这不现实,建筑队可能免费再建,但料钱呢?而且一旦上面封住顶后,还怎么推倒重建?上面混凝土都扣上了,怎么去推?所以我们说根本不现实。

所以,再怎么生气,再怎么暴跳如雷,最后的结局也是先弥补,也就是用粉刷找方找平,然后就是算账时跟建筑队说这件事。

一般情况下,建筑队出了这种事属于理亏,他们会同意让主家少给一些钱,也就是让主家适当扣一些钱。

农村很多这类事,最终都是这样解决掉的,别的没有好办法,什么推倒重建,这些都是气话,现实中一般不会这样做。

那有些人会问了,这个夹斜会影响我们入住吗?会有危险呢?这个是完全没有危险的,因为房子主体一旦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体,这道墙是被别的东西牢牢牵拉的,比如说柱子、圈粱和顶板,这种力量是巨大的,不方正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危险,所以可以放心入住。

不方正,唯一影响的就是装修时会不太好装修,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都是可以在粉刷和装修时找回来的,所以这件事虽然烦心,但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而且说实话,这在农村自建房中是常见的。

最后:当然了,我们建房子,能方正是最好的,谁也不愿意自己家房子房间是斜的,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盖的时候自己多操心,任何毛病都自己发现并且让他们返工,一旦建好封顶,所有的毛病就只能去修补,所谓的推倒重建是不现实的,这点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颜体的字怎么感觉有点肥傻愣的意味

颜体楷书如《颜家庙碑》,有国宝大熊猫那种天真、单纯、有些憨态。但颜体书法并不傻气,而是大气雄伟,有朴拙老辣之趣。

此碑结构外貌似《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虎背熊腰,有些粗鲁古板而实藏机灵。粗中有细。

在精神方面,像智勇双全的关羽那样有威风凛凛、忠肝义胆、光明正大之气。

《颜家庙碑》虽肥而不臃肿、有壮美之誉。由于他对章法和结构的空白分割巧妙处理,避免了臃肿,没有透气感的现象。具体处理方法是把字外的字距缩小,字距很密,把这些字外空白挤进字内去,使单字里中心空白增多,既厚重而又有透气感。一般大字的视觉冲击力较强,单字之间空白要少,整幅作品四周留白要少。

此碑用笔平和、结构端正。但通过结构上的一些倚侧处理和笔画的内在呼应处理,避免了呆板。在法度中有自由,有返朴归真之态。

此碑笔画看似简单,平铺直叙,其实它的笔法含金量很高,要达到有篆籀笔意的线质较难,要学篆书和隶书来煅炼这种线质,圆劲、古朴、老辣。

清代学人孙承泽书评:“鲁公忠孝植于天性,弹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己若显质之先人矣”。

《颜家庙碑》于公元780年7月立,现存西安碑林。是颜真卿为他父亲立的碑。主要是写的家族世系情况。

此碑方正博大、力拔千钧。横平竖直,有的竖画呈向内弧形。笔画的变化多。

一,一个字中,大多数笔画都有长度变化。例如下图中的“事“字,“里“字。横画较多但长度不一样。

二,笔画的粗细变化。如下图中的“先”字,下部的撇画较细,竖弯钩较粗。

三,笔画角度的变化,就撇这一笔画来说,把它置于一个座标系的话,从角度小的平撇至角角大的竖撇,那么就可以看见,在颜体楷书里面,从3度到90度的斜度撇几乎都有。如下图中不同角度撇画的变化。

四,弧度的变化。如捺画、戈钩、卧钩、竖弯钩、弧撇等。我们可以把弧度理解为一个圆圈的某一段。一个圆圈的每一段弧在此碑中可以找到对应的笔画。

此碑独体字笔画少但厚重,笔画中含有篆意。

左右结构有参差错落之感。

左中右结构左部窄中部注意避让。

半包围结构要包住内部笔画。

全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笔画布白均匀。

上下结构中的上窄下宽。下部宽大以载上,有稳定感。

上宽下窄的字有奇、险、憨厚之感。

《颜家庙碑》原石图片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笔者楷书习作。)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故去,为何墓碑先被唐太宗掀倒后又重立

大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离世,李世民悲恸不能自持,为此辍朝五日,下令厚葬,将自己的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长子魏叔玉。

然而就在同年,李世民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亲自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

只不过又过了两年,李世民又开始追思魏征,下令将魏征的墓碑重新树立了起来。

如此跌落起伏,李世民对待魏征的态度,主要还是因为魏征的“直言犯谏”过了头。

魏征早期曾参加瓦岗寨起义,跟随过李密,但并不受重用,而归属李渊之后,他奉命辅佐太子李建成,因为计谋百出而逐渐受到器重。

贞观之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臣,而这对君臣之间的相爱相杀,也是流传千古。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是罕有的千古明君,他亲手开创了大唐的盛世,而魏征作为臣子而且是谏臣,则被李世民赋予了“直言劝谏无罪”的权利。

于后世而言,魏征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直谏,好像根本不怕死,对李世民什么都敢说,不仅是在朝堂上,就连李世民的私生活他都要管。

在众多的史料记载当中,李世民经常都被魏征弄得很生气,尤其魏征还常让他颜面尽失,在群臣面前下不来台,但李世民并没有怪罪过魏征。

对魏征,李世民说的最有名的就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即朕之镜。”

眼看李世民这样的态度,魏征当然就更加有底气,什么都不怕,什么也都不顾忌了。

然而,李世民终究也是凡人,寻常人的七情六欲他全都有,他并不是从不生魏征的气,甚至于李世民曾对长孙皇后明言,迟早要斩了魏征这个庄户佬。

太宗的确是从谏如流,能把他逼成这样,魏征也是玩儿过了头,事实证明,有些话别人说那只是客气自谦,如果你太当真,那就是作死了。

魏征的直言犯谏,每每弄得李世民都很尴尬,但为了明君形象,他也不能把魏征怎么样。

更何况,魏征所说的绝大多数难听的话,也的确都是逆耳忠言,并没有错,可天长日久身边有这么个人,李世民心里也是非常不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的怨气积累使得李世民心中对魏征的感情非常复杂,他既觉得魏征是个忠臣能臣,但也觉得这个老东西很烦人。

魏征曾当朝对李世民进言: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李世民问他为何,魏征说良辰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富贵,并成全君王美名,而忠臣往往都会被帝王所杀,最终忠臣有美名,而君王留恶名。

说白了,魏征这是在道德绑架李世民,如果李世民因为他直谏而杀他,就会留下恶名!并且他还让史官将自己的奏折悉数成册记录下来。

实际上魏征根本就是在自作聪明,李世民表面上笑盈盈地答应了,但魏征如此“要挟”君王根本就是玩火自焚,被触逆鳞的李世民,更不能容魏征。

不过碍着颜面,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始终都没有对他怎么样,即便是魏征临终与离世之初的时候,李世民对其也是极尽哀荣。

事情很快发生转机,因为侯君集谋反,而碰巧侯君集与杜正伦等人都是魏征举荐的人。

这下子李世民开始出手了,他觉得魏征可能与侯君集是一伙的,想来想去觉得不对,越想越生气的李世民,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自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魏征与侯君集有什么关系,更何况当时魏征已死,但李世民还是将其墓碑推倒,这其中多多少少有替自己出口怨气的成分。

可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可出师不利弄得损兵折将,唐王朝元气大伤,这个时候,李世民后悔了。

他想起以前魏征在的时候,如果魏征还在,肯定会阻止他远征。

只是,魏征已经不在了,而李世民人尚未回到长安,就派人重新树立魏征的墓碑,并进行了相关祭祀,厚赏了魏征的家眷。

魏征的墓碑被李世民推倒又重立,有着偶然也有着必然,偶然是因为侯君集事件,而必然则是因为李世民与魏征之间常年积累的矛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