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日本古代有科举吗有何依据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日本古代有科举吗有何依据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绵延流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体上还是积极友好的时期更多一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朝代,也是中日交流史中最为密切的一段时期。于是,“遣唐使”就成为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两国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从公元7世纪初开始,截止9世纪末结束,日本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派出了19批遣唐使。其中,只有13批成功抵达了中国,其余6批皆因为种种原因而中断。

通常情况,每批遣唐使团都有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等官员,另有船师、水手、翻译﹑阴阳、画师、乐师、工匠和武士等各类人员。此外,还有若干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也一并随行。可以说,遣唐使团中囊括了种类齐全的外交、军事、科技、宗教、工艺、音乐、美术和航海等各行各业。

为了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遣唐使,笔者认真翻阅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根据日本学者藤家礼之助在《中日交流两千年》记载,遣唐使可以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这三个阶段。

为了防止原文抄袭,文史不假在下载网络图片中附加水印也是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或者问答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其余再无分店。

众所周知,日本是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形成的火山岩岛国,国内的土地非常贫瘠,而且资源异常匮乏。受此影响,列岛之间彼此隔绝,加之每个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也相差无几,谁也没有更多粮食去供养更多兵力,造成了各自割据和长期分裂。

在中国的秦始皇时期,徐福奉命出海东渡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却一去不返。后世大概率推断,徐福最终抵达了日本并且开始在此生存繁衍,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日本的第一代神武天皇。

徐福东渡以后,日本逐渐开化,不断接受和吸纳博大的华夏文明,不断向天朝大国进行学习和效仿。其中,受此影响最大的九州地区率先崛起,通过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而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随着九州地区的部族日益壮大,逐渐拉开了与关东、四国和关西等地的优势,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态势。不过,由于九州部族缺乏野心,并没有利用这些优势去统一日本各岛,反而任由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国做大做强。

在公元4世纪,大和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和攻伐终于统一了日本,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据《宋书·夷蛮传》记载:

大和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内乱而无暇顾及周边局势。受此影响,刚吃上几天饱饭的日本竟然打起了朝鲜的歪主意,不断扩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暴露了自己的侵略本性。

581年,北周的静帝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标志着北周就此覆亡,标志着隋朝就此建立。几年后,隋高祖杨坚派兵南下消灭了陈朝,彻底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眼见中国再一次实现了大一统,依然还赖在朝鲜半岛的日本坐不住了,于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去递交国书。据《隋书·倭国传》记载:

大业三年,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

不过,日本在递交的国书中竟然妄自称大,不仅没有称臣,反而还自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举,引起了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准备采取强硬措施去打压日本,可还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就灭亡了。

617年,唐国公李渊从晋阳起兵,次年就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了唐朝。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斩杀太子李建成,不久后迫使高祖退位让贤。

唐太宗登基后,通过一系列的大有为之政恢复国力。贞观四年,出兵平定了突厥之乱;贞观十三年,出兵剿灭了高昌与吐谷浑;贞观十九年,出兵高句丽并且灭苏延陀。

三次大规模的对外用兵,唐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自然而然,唐太宗李世民被各国尊奉为“天可汗”,俨然成为了当时的天下共主。

为了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为了彰显大唐帝国的富强开明,唐太宗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对外政策。受此影响,除了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外,日本列岛也被纳入了视线范围。

在这段时期,日本看待唐朝的态度是极其矛盾的,也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扩张会引起唐帝国敌视,两国之间必有一战;另一方面,他们深知自己的国力和军力都远不是大唐的对手。

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当时的舒明天皇最终决定向唐帝国妥协求和,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向唐朝遣使学习。从此以后,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出现了。

630年,日本第一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增进与唐朝上层统治者的关系;第二,学习唐朝的律法、礼法和佛法。

这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化革新运动”,加速了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由于收获颇丰,舒明天皇深感此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久后又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

此次遣唐使的规模和影响更大,覆盖面也更大,基本包括了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航海领域、农业领域和文化领域。其中,有一个名叫阿倍仲麻吕的非常著名,不仅与大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往莫逆,而且还担任过唐朝的官职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

此后,舒明天皇又派出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继续拜中国为师。由于日本国力有限,这两批的遣唐使在规模上大幅缩减,只是弥补了前两批遣唐使的一些不足罢了。

舒明天皇过世后,朝局一度陷入了混乱,导致皇后掌权并且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二位女天皇,史称“皇极天皇”。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不知从哪儿来的迷之自信,竟然觉得大唐帝国软弱可欺,不仅在朝鲜半岛不知退让,甚至还拼凑了数万兵力“御驾亲征”。

面对日本的得寸进尺,唐高宗也没有客气,立即调动小股兵力出兵朝鲜半岛打响了白江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唐军几乎全歼了四倍于己的日军,彻底展现了自己的超强的军事实力。据高丽史官金富轼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

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对于此次战役,《旧唐书·刘仁轨传》也有相关的记载: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此役过后,日军派往百济增援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百济政权也宣告终结,存在七百余年的高句丽政权也随之消亡。于是,大唐帝国重新确立了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宗主国地位,同时还称霸了整个亚洲。

当朝鲜半岛战败的消息传回到国内后,日本朝野上下都被吓得够呛,生怕唐军会一鼓作气荡平列岛。之后,曾经一手推动日本进行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成为了日本的新一代天皇,史称为天智天皇。

新登基的天智天皇虽然不愿意臣服于中国,但实力决定一切的道理却很明白。于是,他不得不重新审时度势,放低姿态向唐朝派遣了第五批遣唐使。

为了继续缓和与唐朝的关系,天智天皇又在几年后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和上次一样,这批遣唐使的主张目的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后的两国关系。

连续派出第五批和第六批遣唐使后,日本终于确信唐军不会主动进攻自己,这次算是放下了心。从此以后,日本开始潜心、诚恳、全面的效法大唐帝国的方方面面。

或许,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他崇尚强者,崇尚武力,对打败自己的国家非但不会记恨,而且还表现得无比钦佩。白江口之败后崇拜中国,二战之败后崇拜美国,都是出于这种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文武天皇派出了第七批遣唐使和第八批遣唐使。而且,之前每一批次的遣唐使规模都在一百人左右,船只最多也不会超过两艘,但从这次以后动辄都有四、五百人的规模。

到了第九批遣唐使时,规模竟然达到了创纪录的594人,而被我们所熟知的“鉴真东渡”就发生在这段时期。只不过,签真东渡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正大光明”。

初唐时期,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都积极推崇和扶持佛教,使其成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工具。比如,玄奘西游归国后就受到了李世民的盛大欢迎,还请他在大慈恩寺和玉华宫等多处颂佛讲法。

到了武则天时期,朝廷对于佛教的支持力度更加不遗余力。除了在全国各地修建佛寺外,还在洛阳龙门以自己的面容为蓝本打造了“卢舍那大佛”,寓意为“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

在平定了武则天晚年的一系列乱局后,李隆基终于恢复了李唐江山,国家终于恢复了繁荣局面。此后,他对佛教采取了一种“抑而不毁”的政策,基本上属于一种“不支持和不反对”的态度。

受此影响,唐朝寺庙和僧人开始结束了之前的那种“特权岁月”,一些不纯粹的僧尼还被强行还俗。在这种背景下,唐朝廷对于鉴真和尚东渡的申请屡屡搁置,但还是没有挡住他疯狂的“偷渡”。

从742年开始,鉴真和尚连续五次“偷渡”都没有成功,甚至还导致了双目失明。到了753年时,已经66岁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劝说和帮助下,开启了自己的第六次“偷渡”,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国土鹿儿岛秋目浦。

鉴真和尚如此疯狂的六次“偷渡”,真实目的实在是难以揣测,但如果说他单单为了“文化交流”或者“弘扬佛法”的话,我坚决不信!毕竟,为了非亲非故和毫无渊源的日本,实在不值得如此这般的不要命。

最可气的是!鉴真东渡时不仅携带有佛经和佛法,更带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中华精髓。以至于,这些原本属于中国人的积淀竟然大幅促成了日本的进步,快速由奴隶社会跨越到了封建社会。

现今,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中华文明,比如文字、音乐、美术、律法和宗教等等,都受到了遣唐使和签真东渡的直接影响。据《大和上东征传》记载: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

当时,淳仁天皇为了安抚鉴真并且做好表面的文章,还将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赐给了他,改名为“唐招提寺”。在日本生活了十年,鉴真最终圆寂在异国他乡,真不知道他为何会对日本如此的情有独钟!

到了孝谦女皇时期,日本继续向唐朝派出了第九批遣唐使和第十批遣唐使。由于日本最迫切希望得到的律法、工艺和军事等已经斩获了不少,故而开始集中在了文学和音律等方面。

在第十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唐朝护送使中的袁晋卿和皇甫东朝等人就索性留居在了日本,直到现在还有他们留下的后裔。

称德天皇亡故后,光仁天皇被藤原家族等重臣拥立为新的天皇。在他继位后,凭借积蓄的国力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弘扬佛教和政治。

在他推动下,第十一批遣唐使出发了。期间,唐朝刚刚平定了为祸已久的安史之乱,李氏皇族的政局也不稳定,而且内有朋党和藩镇,外有回纥和吐蕃,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早已不复往日的雄风。

到了仁明天皇时期,他派出了第十二批遣唐使和第十三批遣唐使,也成为了最后的两批。不过,随着日本的发展,随着大唐的没落,这两批遣唐使已经到了尾声,作用和影响都已经大不如前。

文德天皇即位后,日本对唐朝的崇拜也不复以往,感觉自己已经被喂饱了。同时,皇室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争权夺利,再也没有了进取之心。

在894年时,宇多天皇终于宣布将彻底终止遣唐使计划。从那时开始,日本已经决心脱离甚至推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朝贡册封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体系。

实话实话,遣唐使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友好交流的一个缩影。这既为中国带来了日本的文明,更将中国的文明传回到日本,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变革和交融。

但是!“遣唐使”将主要的正面影响带给日本的同时,却将主要的负面影响留给了中国。因为,日本通过遣唐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却企图改变传统的东北亚格局和世界格局,一步一步成为了中国的“恶邻”。@文史不假

日本古代有科举吗有何依据

在日本的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变革,一次是大化改新,也叫做是作大化革新,这是日本第一次社会政治变革运动。日本开始向中国唐朝展开了全面模仿,使得日本进入了封建时代,第二次就是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进入军国主义时代,开启资本现代化。而大化改新日本历史无疑具有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变革使得日本在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开始全面吸纳中国唐朝律令制度。在所有的革新制度中,只有两种制度没有学,一个是科举,一个是宦官制度。宦官制度没有学,是因为阉割“技术”但日日本没有实施科举制度,却是有复杂的原因在内。

实际上日本不是没有没有学,而是学不成,第一就是缺乏科举制度的土壤,二是天皇没有实权,更确切的地说,官员的选拔与晋升渠道,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被权门势家,世家大族把持使得科举带来的公平无法实现。平民无法通过公平的选拔制度进入山上层社会,上下游通道已经被被堵死,实行科举的意义已经不大。索性也就放弃了。实际上,直到今天日本的“门阀政治”依然十分明显,三分之一的国会议员的祖孙三代都是国会议员,日本首相基本上也是五大家族轮流坐庄,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就是典型的门阀,外祖父岸信介是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是日本内阁外务大臣。岳父松崎昭雄是日本最大糖果公司社长,安倍的大哥是日本第一大综合财团三菱商事中国分公司总经理,典型的政治与财阀的结合体。

日本自古就具有明确的阶级制度的。武士再怎么努力上无法升殿和公家平起平坐,直到日本幕府制度建立,武士和公家的矛盾暂时缓和。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阶层才就此崛起,但也造成了人军国主义的兴起。还有就是日本天皇没有实权权力,始终是“虚君”地位,说白了,大化改新只能朝着有利于世家大族公家的方向变革,科举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任何有利于提高天皇权力的变革公家与世家是都不会同意的。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真正的分封建制的国家。是实行分封制架空皇权的封建国家。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权力巨大的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具有绝对的权威,天皇对于寒门的吸引力不大,科举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天皇也没有实力对封建领主的控制力。天皇和中央政府的各氏姓,或地方政府的各小封建领主(国王),都由朝廷与与各豪族分享政权,而科举缺乏他大土壤和根基。

中央层面的官员由皇族出任,官高而无实权,地方上的管理天皇管不到,都是地方封建领主大小豪族自家人担任,无需中央政府派人去,更不需要技术官僚,大化革新时的日本从任何方面都不需要科举制度,科举制在日本传统的土壤上无法生长。中国的科举考试本质与核心是摆脱和抛弃世家与门阀。日本天皇没有胆子也做不到去撼动世家的的权利,行为这些日本根本无法做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屈原姓什么他的家族在楚国是怎样的存在

“楚虽三户,灭秦必楚”,“三户”是指楚国有三个大的家族。“昭,屈,景”。屈原家族就是楚国贵族之一。

但是,屈原本来不是姓屈。屈原的祖上屈侠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有说今秭归)的地方。后来,以封地为姓改姓屈。就是说,屈原原本姓熊,是楚国王室后代。

屈原原名叫屈平,字灵均。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口才,获得楚怀王的信任,当任左徒(相当于宰相级别)。

屈原励精图治,在楚国实行改革,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可是,后来楚怀王听信奸逆之臣的谗言。屈原被流放,流放期间,屈原写了许多的诗歌,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涯,使他对楚国失去了信心,悲愤之中投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为爱国主义诗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至此今日,为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依然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

中国“菅”姓和日本“菅”是否源于同一祖先

看到有人说日本菅姓可能和中国菅姓有很大渊源,在此我也考据了一番。

首先在此我们可以确定,中国确实有“菅”这个姓氏,比如明朝嘉靖年间湖广左布政使菅怀理,如今辽宁还有个1991年出生的女演员叫菅纫姿。

而日本姓菅的名人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应该是菅直人和菅义伟。

日本菅姓约有四万人,主要分布在爱媛、秋田、山形等县,虽然汉字都写作“菅”,但读法却有很大的差异,爱媛和山形的“菅”姓基本读作“かん”(kan),而秋田的“菅”姓则99%读作“すが”(suga)。

要想确定日本菅姓和中国菅姓有没有渊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日本古代有没有“菅”这个姓氏,因为在古代,普通日本人是没有姓氏的,这种情况持续到明治时期,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平民苗字必称义务令》,普通日本人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姓氏。我们从日本人的姓氏也能一定程度判断其家世渊源,像叫啥田中、山本、大林、小林、中村的,其祖上是农民的可能性大。

不过“菅”这个姓氏确实古来就有,而不是1875年后“新开发”的姓氏。

对自己来说,首先想到的是号称为日本“学问之神”的菅原道真(すがわら の みちざね、845~903年),但“菅原”和“菅”,其中还差了一个“原”字。

不过,在查考“菅直人”的时候,得知了其家世渊源,原来来自“美作菅氏(みまさか かんし)”,而“美作菅氏”就是由“菅原氏”派生而来。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菅姓源自菅原氏。

于是,我们就把问题变成了“中国菅姓和日本古代菅原氏有没有渊源?”

对出了菅原道真这样的大佬的显赫姓氏,判断其来源自然不难。

菅原氏出自土师(はじ)氏,后来才改成菅原。

土师氏是大化改新前,当时日本氏姓制度下的豪族。

菅原氏本贯大和国菅原邑,种别为神别。

在古代,日本氏族分为三类:皇别、神别、蕃别。

皇别即祖先是皇族的氏族,比如平氏、源氏。

神别即相传祖先是神话时代诸神的氏族,比如藤原氏,菅原氏。

蕃别又叫诸蕃,指从中国、朝鲜半岛过来的渡来人氏族,比如秦氏、汉氏。

由上分析得出:日本菅姓源自古代菅原氏,菅原氏又由大化改新前的土师氏改称,为日本本土的固有氏族,和中国菅姓没有关系。

吉备真备对奈良时期的日本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最大贡献应该是他吸收了盛唐文化,推动了奈良时期日本文化的发展。

公元716年,吉备真备22岁,他被选拨为遣唐使留学生,第二年就与阿倍仲麻吕等人一起去唐朝学习。此人对中国的历史、经书、天文、刑法、算术、历法、音乐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唐朝搜集了不少古代典籍。

在唐朝留学17年后,吉备真备带着宝贵的盛唐文化和大量的典籍回到了日本。我们来看看他都把哪些好书、好东西带回去了?

光是书,就有《唐礼》《大衍历经》《大衍历立成》《乐书要录》《东观汉记》等等;再看带的好东西:测影铁尺、铜律管、弦缠漆角弓、马上饮水漆角弓、露面漆四节角弓、射甲箭、平射箭。

这些东西传到日本之后,促进了日本朝廷礼仪、日本历法的改革,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出身日本地方豪族吉备氏一族的吉备真备,回国之后当了大官,使得他有能力将他在大唐学到的文化知识大范围推广传播出去,影响深远。

关注我:@文史有意思,了解更多有趣好玩的文史知识。

日本四大怨灵都有什么故事

怨灵一般是指含恨而死造成的怨气所生,他们无法进入轮回,只能一直在人间徘徊,又因为怨力过大,力量绝非一般鬼魂妖怪可比。

日本四大怨灵是指:菅原道真、平将门、早良亲王、崇德天皇。

菅原道真:从含冤流放的怨灵升级成专司学问的天神

菅原道真出生于平安时期的菅原一族,家族以通熟汉儒学而得以入仕天皇。而菅原道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人称“菅公”。

而菅原道真虽文才出众,可却卷入了朝廷的纷争。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宇多天皇为了遏制日益增强的武家藤原氏的势力,决定以儒家的忠君思想来强化王权,大力提拔菅原道真和其他忠臣。菅原道真在之后升任右大臣,相当于我国的宰相一职。

可宇多天皇依旧不敌藤原氏,于是禅位给儿子敦仁,称“醍醐天皇”。藤原家的家主藤原时平向醍醐天皇进馋,说菅原道真和宇多上皇密谋造反。

就这样,专注学问、政治敏感性极弱的菅原道真糊里糊涂地被藤原时平抄了家,并被单独流放到九州,道真的家人则全部强迁出京都,仍由他们饿死。在九州太宰府度过了年余时光后,终于于五十九岁那一年凄惨地死去。

在道真死后,京都出现了一连串的怪异:日蚀、地震、彗星、落雷、旱灾、暴雨等,而且当时参与阴谋的数个大臣也都离奇死去。“道真之罚”一直持续到一百多年才最终安息。

平将门:自封天皇的武家政权

传闻平将门出生于菅原道真死于九州的当年,而且得母亲恩典,他还有了两大绝技:分身之术和金钟罩。平将门的性格是暴躁不羁,天不怕地不怕,对鬼神毫无敬畏之心。他因为父亲突然去世而必须回家守孝,错失了接替父亲做官的希望。

平将门本想着守了三年孝后能重新出来做官,但却因为封地的事情和一个算得上是亲戚的源护发生了矛盾。平将门疯起来,居然把源护的三个儿子全杀了,并指挥自己的部队直接攻入了源护的领地,大肆烧杀抢掠,连平将门的伯父平良兼也在此次祸乱中受了重伤。

此事之后,在京都的天皇接到了对平将门的起诉书,并把平将门召来京都询问。最后平将门虽然得了赦免,回家继续守孝,但被他重伤的伯父平良兼和源护一家却一直在暗中想着暗杀平将门。

而且因为天皇的赦免,平将门也开始看不起朝廷了,认为他们都是无能之人,于是在封地招兵买马,平将门的不臣之心也就日益显现出来了。

之后几年,平将门不断地侵略周围的城池,并自立为天皇,公开反对朝廷,平将门东征西讨,一路都很顺利,可最后就在北山决战中遇到了硬茬平贞盛。平贞盛用计破了平将门的分身之术和金钟罩,把他斩杀于马下,斩下了他的头颅。

不过平将门虽死,怨灵却一直不肯罢休,甚至到了二战时期还有他的怨灵在作祟,可以说是祸害千年了。

早良亲王:最无辜的亲王

早良亲王是奈良时代的皇族,光仁天皇之子,桓武天皇的亲弟弟。

早良亲王喜好佛学,曾出家为僧,被称为“亲王禅师”,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亲王,却因为一起暗杀事件而被幽禁在乙训寺,之后流放淡路国,在途中悲愤而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桓武天皇有一个心腹藤原种继,他主张迁都于山背国乙训郡长岗之地,并已经着手修建长冈京了。可就在这一关口,藤原种继却被暗杀,而矛头就指向了与种继不合的早良亲王。

在早良亲王死后,怨灵不断折磨着哥哥,桓武天皇的儿子安殿亲王无故得病,皇妃无故病死,桓武天皇惧怕,多次举行镇魂仪式,总算是安抚了下来。

崇德天皇:日本三大妖怪之一

崇德天皇是日本第75代天皇,23岁被父亲鸟羽上皇强迫退位(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天皇的权力反而是比不上太上皇的),崇德天皇不甘心,联合了心腹谋反,日本史上称为“保元之乱”。

在判乱失败后,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赞岐,流放期间,崇德上皇精神奔溃,不理发不剪指甲,愿化身大天狗模样,咬破手指写下了誓文,发誓要成为日本第一号魔王,最后咬舌自尽,年仅46岁。

在他死后,日本灾祸不断,朝廷上下无一日安宁,在之后开启了日本近七百年的武家专权。传说武家专权第一人平清盛,就是崇德天皇的化身。

直到近代,明治天皇在即位前还特意派使者去赞岐向崇德上皇宣旨,并把他的灵位接到京都白峰神宫供奉,以完成崇德上皇还京的心愿,希望能借此平息他的怨灵。

崇德大天狗和九尾狐玉藻前、伊吹山的酒吞童子,并称为“日本三大妖怪”。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为什么日本的文字有很多都是汉字

谢邀。个人认为是唐朝时的强大和对外交流,让唐的文代成为日本的文代起源,因而日本文字与汉文有相同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