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机构设置 |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

国民党机构设置 |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

1.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

内战不属于抗战史。抗战是指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全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难苦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军国主义赶出中国。内战是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挑起内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抗战期间,囯共有过良好的合作,对打败日本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是什么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国共第二阶段,1927年至1937年为第一国共内战,第二次国共内战以国民党政权经广州,重庆,成都直至迁往台湾而结束

3.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情况

《雪豹》电视连续剧,开始以周卫国上学,入伍,留学回国,以国民党军校开始抗日,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继续坑曰,并同两个父亲收养的义子共同战斗,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开始,周卫国同当时任国民党军的营长,也是义弟说,如果打内战,决不留情,并俘虏了其手下的国民党的一个营,并教育义弟,如打内战,将划地绝交。

4. 国民党政府机构设置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称北京为“燕都”;两汉、魏、晋、唐代称北京为“幽州”;辽太宗会同元年,改“幽州”为燕京,北京被称为南京;元朝,忽必烈改南京为大都,北京也被称呼为:元大都;明代将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八年,改北京为京师;民国,北京又被改为京兆、北平。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5. 国民党内战编制

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计有86个整编师及军,245个师及旅,其中有已被改编的为56个整编师,147个旅,另有30个军,98个师尚未改编,其中马步芳部骑兵第5军原定为须裁撤部队,但却保留了下来,只是下属的骑兵师改编为了骑兵旅,而后,国民党军又改编了12个整编师,使整编师达到68个,到1948年2月,总计国民党军有整编师及军104个,整编旅及师279个。到1948年7月,国民党军又取消整编师、整编旅的番号。恢复了军、师番号,每军以三万五千人定编,实行三三制,军辖三个师,师辖三个团;这种编制以后一直用到内战结束。

6. 国民党军事机构设置

中统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

7. 国民党成立初期的内政

作者借猫人混乱生活和丑恶行径的描写,对旧中国和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并间接抨击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内政外交。

而猫人的全族毁灭,也显露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展望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这反映了作者不断寻求真理过程的曲折和内心的矛盾痛苦。

8. 国民党内政部是什么机构

中统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9. 改组后的国民党内部设了什么机构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共经历了五次统一战线。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以及特点。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1922年7月,党的二大作出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初步提出统一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召开了党的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同志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毛泽东还代理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出席并参与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还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的原则,并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党中央领导机构。从而使国民党大体上是由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改组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革命联合统一战线的形成,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从而使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因而使得革命统一战线的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为目标,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中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下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正确观点,运用于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从此开始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随之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和毛泽东在会后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同时,中共中央也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

1936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国民党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基础上率先形成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并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从而实现了由内战到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的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了。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热切希望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继续坚持两党合作,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但是事与愿违,历史的发展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坚持独裁的反动立场,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为了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的组织形式。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统一战线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它为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爱国统一战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就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其范围扩大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对于把中华儿女广泛团结起来,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 国民党的机构

民革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成立于194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统一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介

一、党派简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创建于1948年1月1日,原来是李济深、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等人创建的;后来许多国民党籍的倒戈将领和被俘释放的军政人员加入。截至2012年底,共有党员约10.2万人。其中,大部分成员是留在中国大陆的原国民党党员或其子女、亲属。

二、各级组织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各级组织是:中央组织为中央委员会。地方组织为省级、省辖市级、县级委员会。省级组织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省辖市级组织为省辖市(自治州、盟)、直辖市的区委员会;县级组织为县级市、县(旗)、省辖市的区委员会。基层组织为支部、总支部。

三、领导制度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障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各级领导机关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四、中央机构

民革中央机关分设办公厅、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部等6个职能部室。同时,民革中央还主办有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报纸《团结报》和内部发行刊物《团结》杂志,并有团结出版社、中国通和经济开发咨询服务中心等下属机构。

11. 内战时国民党机构设置图

差的都是杂牌军,各地的军阀,以前的伪军等中央军得战斗力很强尤其是王牌军,经常一个团能打一个军,可惜双拳难敌四手,还有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往往都是孤军奋战抗战的时候共军也跟这一样中央军军强地方相对较弱但跟日军比还是差距明显在抗战后期国军主力换装美式装备还有美国教官,尤其是远征军更是战斗力极强(基本都是大学生),在内战中的国军五大主力基本都是这些远征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