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和陈奕迅,谁更胜一筹

李克勤和陈奕迅,谁更胜一筹

李克勤和陈奕迅,谁更胜一筹

比较李克勤和陈奕迅,你只要听他俩唱的一首歌就够了,那就是一一《富士山下》。最好还是听现场版,唱功一目了然。

如何评价李克勤翻唱的《富士山下》

有人说克勤唱歌没感情,小编实在不敢苟同,他只是与eason的表达风格不一样罢了。克勤的《富士山下》带有一种优雅、忧郁和凄美,发音标准,咬字清晰,完全听不到换气声,延续了自己的一贯风格。

而eason的表达方式给人感觉是落魄而多情的悲伤,而沉重的换气声也正是他的一种特色。

但个人更偏爱克勤版的《富士山下》

题外扩展

李克勤被称为“零瑕疵歌手”、“行走的CD”等各种对他唱功赞美的头衔。虽然被外界评为第五天王,有些许悲情色彩,但他的唱功绝对在除张学友以外的三位天王之上,然而,他却从未大红大紫过,但这个男人是唯一一个横跨80、90、00、10、20五个年代,却仍然活跃在各大音乐颁奖典礼和音乐节目上的歌手,他见证了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的辉煌时期,也经历了如今香港乐坛的青黄不接,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从未止步,他音乐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他几乎与歌神张学友同期出道,80年代与学友哥齐名,90年代受四大天王压制,同时代歌手都未能幸免。他的歌手生涯正如他《红日》里所唱的一般,就算曲折离奇但未曾放弃过。此刻他就代表着我们倔强的青春,仍然在用音乐谱写着自己的命运!

如果没有谭咏麟,李克勤还会重新走红吗

这是个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无法确定如果没有谭咏麟,李克勤会不会重新走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左麟右李”的出现的确让两人的事业迎来了又一春,对李克勤而言是这样,对“谭校长”来说亦如此。

讲真,到了“左麟右李”这把年纪,以及香港歌坛更新换代都到了不知哪一代的光景,李克勤已经发展得很牛了,如今依然是香港一线歌手,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他的成绩?

谭咏麟和李克勤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确超级火。但没有人能永远火下去,90年代末那两年的李克勤过得并不快乐,他与歌曲创作渐行渐远。

好在李克勤没有放弃,迷茫一段时间后开始潜心研发新歌,后来进入两千年他凭借新作又成为了香港炙手可热的男歌手,并在与谭咏麟组成“左麟右李”后,达到了事业的又一高峰。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克勤还是有实力。不过,也不能否认谭咏麟对李克勤的帮助,反过来看,李克勤对谭咏麟也是帮助多多。

你心目中最经典的十首粤语歌曲有哪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粤语流行歌曲和香港电影一起,成为影响一代华人的流行符号,其间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粤语流行歌曲,一句歌词、一段音乐,总会让你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从而深深的陷入回忆里。

我心目中的十大粤语歌曲有:1、beyond的《海阔天空》,这首激昂澎湃的歌是黄家驹为纪念beyond乐队成立十周年心路历程的歌,这首歌是电台或卡拉OK里很多人必点的歌。2、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徐克的电影、黄霑大师的词、许冠杰的演绎,成就了一代武侠经典 。3、达明一派的《石头记》,一首浓缩《红楼梦》的歌,一首非常飘逸的作品,达明一派最经典的歌。4、叶丽仪的《上海滩》,音乐一响起很多人就能跟着哼几句的歌,传唱度及广。5、林子祥的《男儿当自强》,黄霑大师写的另外一首豪情万丈的歌,林子祥的演唱也让歌听起来热血沸腾。6、张学友的《李香兰》,歌神张学友的经典,凄美的音乐加上歌神深情的演绎,加上星爷《国产凌凌漆》上弹钢琴演绎的片段,成就了一首粤语经典。7、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谭咏麟谭氏情歌的代表作,一首华丽而浪漫的离歌。8、张国荣的《风继续吹》,这首歌几乎是哥哥的成名曲和代表作,歌曲中的哀愁气息也是被哥哥用一种坦然、淡定的气息诉说着,如今歌曲再想起时,却已是隔世。9、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刘天王歌曲的代表作,刘天王的歌也是因为此歌走红后才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10、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那时候的王菲还叫王靖雯,她当时也是凭借此前才一举跃入一线女歌手行列。

当然,粤语经典歌曲还有很多:《红日》、《沉默是金》、《分手总要在雨天》、《千千阙歌》、《偏偏喜欢你》……

李克勤唱功很棒,但是为什么感觉还是差张学友一点

我觉着他们两个之间的差距主要是表现在市场上而不是在唱功上。

首先说唱功:

张学友是歌神技术自然一流不必多说自身努力加老天爷赏饭吃,记得在几年前张学友短暂退隐了一阵子,后来股票赔了钱,重出江湖开演唱会,票房不错并且整场演唱唱跳气息稳定,难以看出有明显退步。(参照台湾罗大佑,大陆郑钧时间长不唱歌然后重出江湖的水平。)真的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而李克勤也很强,从技巧,气息这些层面上同样无懈可击,甚至说这样的学友和李克勤站在一起比唱歌很难比出一个技巧上的高低,只能说谁能带出更好的共鸣。若非要比较的话,张学友的律动可能略强一些,曾有朋友现场去看学友演唱会给我发来视频,学友可以在演绎一首深情情歌之后再完美演绎一首《饿狼传说》这样的快歌,而且感染力同样上乘。

但是,李克勤在歌手上演唱国一首《天梯》是一个年轻人写的关于一对老夫妇的爱情故事。我觉着如果这首歌交给张学友演唱共鸣可能就不能超过李克勤。李克勤的音乐有时就像一个大型晚会上深情朗诵的人,在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中总能给人更多的代入感。再如,他在《蒙面歌王》中的《富士山下》。

因此我他们在技巧上并没有明显高低。

市场的选择

李克勤站在内地歌坛的角度看,其实是挺憋屈的,与张学友出自一个选秀,都是冠军。在粤语区地位也本来是难分伯仲,并且与谭咏麟的好交情,舆论上也不输于学友。可是偏偏张学友很早就顾及到了内地市场,最起码,唱了不少国语普通话歌儿,并且传唱度不低。因此在内地观众眼中,以粤语区中国流行中心的地位,张学友顺利的当上了“歌神”。接着陈奕迅的后程发力,学友半退隐,又顺利的接了棒陈奕迅出成了新歌神。

而李克勤在近几年才被我们看出有心进入内地市场,这时华语流行音乐中心“北上”已成定局。先是试水和粤语区天后容祖儿合体开演唱会试水,接着参加了内地综艺,可是内地综艺有内地的规则,初登大舞台就被孙楠抢了冠军。

后来参加了《歌手》,在舞台上唱普通话歌儿,虽然被更多内地观众接纳了,但是有些过时的“港式情歌”似乎也不太对内地年轻观众的认可,现在年轻人追随更加厉害的西方音乐体系了,不再感冒被的老成人抒情了,总之,效果还是不佳。


因此,一个艺人的走红不仅仅在于演唱,其实时机也很重要的,比如金曲奖刚刚得奖的艾怡良,因此我不觉着两个人技巧上差距大,我更相信,是李克勤错误的判断了市场,或者没想要在内地有更多发展造成的。

▲配图为李克勤

以上。

原创内容首发于头条,禁止转载。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互动,欢迎点赞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评论区与我互动。

同为香港乐坛天王级歌手,如何评价李克勤和陈奕迅

个人觉得,李克勤和陈奕迅唱功一流,但称为天王,有点勉强。李克勤虽演绎了不为好歌,但其特点是唱功好即感情表达弱,评不上四大天王是有原因的。至于陈奕迅,其所唱的歌多唱腔慵懒,虽然也唱功一流,但多也没有多少惊艳感。故陈奕迅称王也是香港乐坛青黄不接之故,

为什么上世纪的歌手注重控制换气声,而现在的歌手并不注意

很简单,以前虽然也有炒作但是你真得有本事,唱功不好始终为人诟病,那时黎明,郭富城等都很红,但是唱功不好,一直被嘲笑。现在是看脸的社会,顔好任性。小鲜肉都趁热捞钱,谁还会打磨唱功演技。可是,能被广泛认可的始终是靠真本事的那几位。所以,想做明星还是演员,是自己的选择。

如何评价陈奕迅的唱功真的是殿堂级别的人物吗

最强T1,绝对音准,B4之后高音过弱,声域四个八度+,创造听觉“包容感”。

陈奕迅的音域为B1-D6,具有四个八度+3大度,很惊人的声域广度。

陈奕迅称得上唱功殿堂级人物。他是中国流行音乐歌手(包括男女)之中,最好的中低音歌手,没有之一,《十年》具有音乐包容感的艺术表达。他的真声生理极限在B4,B4之后音高质量断崖式下滑(早期《浮夸》E5很惊艳,但次数有限。伤嗓后,如今已经唱不出当时的质量)。

B1-G4,陈奕迅具有绝对控制力。G4-B4,开始有些喉位移动,但质量也很好。这三个八度,陈奕迅具有男歌手的黄金声域。

B4以上,高音质量严重下滑。大部分以咽音和头声为主,伤嗓。在LIve时碰一下高音,音色或是浑浊羸弱或是喑哑撕裂。《浮夸》最高音E5,他已经有些唱不动了。

C5及以上,陈奕迅唱过以下几个音:C5、E5(头声)、F5(头声)、C6(头声)、D6(头声),其他音高是处于一个缺失状态。除了《浮夸》的E5外,其他大部分都是以和音形式进行演唱。

总体而言,能保持真声三个八度的有效状态,陈奕迅已经可以俯瞰其他绝大多数歌手,但是很可惜C5的音高不能保证质量。缺少C5真声,少了很多更具有爆发力的音乐表现。称得上最强T1阶段。

以下通过陈奕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音色、腔体共鸣、阶段性音域。

1995,TVB新秀,模仿张学友;

1995年,陈奕迅参加新秀歌唱大赛,选择了一首名为《望月》的歌曲,并成功获得冠军。在这个阶段,陈奕迅很稚嫩,总体上属于全面模仿张学友的唱腔形式。

音色:八成张学友。与后期成熟音色有着巨大差异,总体上偏向带动胸腔肌肉和咽喉肌肉的挤压,模仿张学友的音色。不得不说,陈奕迅模仿得很像。但,这个阶段,音色很糟糕。模仿终究属于模仿。

这里简单提一嘴, 当年张学友也是通过这个比赛进入歌坛。而在1995年,正好是张学友炙手可热的阶段,广大听众也以张学友的音色作为听觉习惯。

唱腔:

1:下共鸣腔追求张学友的胸腔颤声,胸腔共鸣做得不错,腹腔一般,处于有带动的使用阶段,并未真的深入张学友的腹腔控制。但胸腔的保持,让陈奕迅具有职业歌手的基本腔体共鸣。

2:上共鸣腔:稀碎!张学友的上共鸣腔上颌窦是全开状态的,但是在这个阶段陈奕迅的上颌窦并未打开,又因为要维持模仿张学友的状态,导致分身乏术。所以在这次歌唱比赛之中,E4以上的音,陈奕迅都只是碰一下,音色喑哑,不觉被听觉审美。同时在高音区,发音点有所改变,导致喉位也在上下移动。咽喉部肌肉紧张。

为了模仿张学友,共鸣腔的破坏是很明显的。总体而言,陈奕迅1995年这个阶段的唱腔,还很稚嫩。中低音模仿度很强,但是高音区的问题,已经展示而出。

音域:展现天赋:绝对音准+中低音区无敌;

在比赛现场,陈奕迅开口第一句的中低音了,堪称CD。从这里开始,陈奕迅的中低音天赋就开始完美展示。一首歌好不好听,实际上最难唱的部分。不是旋律性爆炸的副歌,而是副歌之外的所有平淡铺垫。而这些铺垫之中,要数第一句最难唱。第一句代表着,歌手情感以及听觉共鸣。

但恰恰是这第一句,成为了陈奕迅展示的舞台。得益于中低音区腔体主要依赖胸声和腹腔,陈奕迅在中低音区是可以完美控制腹腔,加以包容感。以此脱颖而出,他的中低音区表达实在太好了。要音准有音准,要感情有感情。

这个阶段,陈奕迅凭借着中低音区优势,开始崭露头角。

2000年,K歌之王;

2000年,陈奕迅第一首能听的歌终于出来《K歌之王》。这一首歌确定他的二线地位。各大奖项基本上都提名了一次,但获奖很少了。我们以2000年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现场的演唱《K歌之王》为例,皆是这个阶段的陈奕迅唱功。

音色:终于拥有了个人特色,不再模仿张学友了。陈奕迅的音色,偏向忧郁温和,若以对比乐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和他比较相似。

自然科学的发音,让陈奕迅处于了一个健康的状态。他的喉位正常,咽喉肌肉不再紧张。可以有较多的精力放在情感表达上。这个阶段是陈奕迅的急速提升期。

腔体:进步飞速,下共鸣腔腹腔控制加深,上共鸣腔上颌窦全开,蝶窦半开。

先说下共鸣腔:1995年的问题基本全部解决。腔体支撑点,从胸腔下移至腹腔。以胸腔作为声音质感点缀和控制横膈膜出气量,而力量感共鸣源头藏于最深处的腹腔(丹田)。达到下共鸣腔完美的初步状态,但还不够细腻。在2000年,陈奕迅的腔体共鸣,足以和张学友比肩。

上共鸣腔:真正的进步飞速;上颌窦全开。这一点的打开,因为这陈奕迅1995年的C4-E4问题彻底解决。他的腔体共鸣,在低音区,给与了部分沙哑立体感,得益于蝶窦。中音区表现得也不错。但是高音区,蝶窦立体感消失,鼻腔共鸣加大,听着有些闷声。这个阶段,还有提升。

音域:加入假音;

在《K歌之王》之中,最高音达到了G4。在陈奕迅的具体演唱之中,这两个G4都是以混音(假声)方式唱出。这一点无可厚非,混音的加入,得益于上颌窦的全开。同时增加了可听度。而在C4-F4之间,陈奕迅的真声开始足以表达,但是缺乏部分力量感。

这个假音的加入,让后续陈奕迅的中音区表达增加了很多韵味。得益于他的音区足够低,在C4阶段,他就可以做到混音完美质感。

总而言,《K歌之王》的出现,让陈奕迅走到了正确道路上,脱离的模仿张学友的影响。开始系统学习声乐,和打造自己的嗓音。

2002年,《明年今日》巅峰开始:听觉包容性;

2002年《明年今日》发布,2003年,国语版《十年》发布。这首歌,开始让陈奕迅正确意识到了自己的中低音区优势,不再在高音区G4-C5死磕,而是转而去开发自己的中低音区表达。这个方向,完美奠定了他的地位。时至今日,我依旧觉得,能代表作陈奕迅的作品,是慢歌情歌。譬如《十年》、《好久不见》、《单车》。

音色:这个阶段,和2000年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更加稳定。稳定点存在于中音区的蝶窦开始,以《明年今日》为例,副歌的每一句最后一个音,都可以听到了,立体感的沙砾摩擦音十分明显。这一点,完美体现了音色特质。在音色本质上并没有提升,但是以腔体共鸣提供了音色表现力。

腔体:开始成熟。下共鸣腔更加娴熟,腹腔的运用开始吊打张学友,第一次出现拥抱感。上共鸣腔的运用,蝶窦开始更加自如一点。不仅在低音区,C4-G4阶段的表达,蝶窦也能参与进去,保持沙沙的立体感。在整体声线上,变得趋于完美。

具体讲一讲“拥抱感”,这是陈奕迅个人的中低音艺术理解,也是为什么陈奕迅凭借中低音能迈入T0的原因所在——

中文音乐的颗粒性,英文是线性的。简单说,在邓丽君的年代,邓丽君强调字正腔圆的咬字,那时候起华语音乐就存在着单个字和音高的较量,主体呈现出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尴尬场景。如今张靓颖的低音区还是一个字一个字。

但是这种颗粒性在陈奕迅这里被完美打破。得益于陈奕迅以粤语为主,不像普通话这般归韵严重。粤语还是具有古汉语的阴阳上去入的五声,陈奕迅通过粤语达到了音乐本该处于的线性。

具体做法是:加大腹腔支撑,稳定喉位,加大上颌窦和蝶窦共鸣,确保声线清晰统一。在以声线作为上限,然后往下方控制气息的统一性,共鸣强弱控制在气息量统一的前提之下。这三重控制,最终达到气流包容感和听觉推动感。

这种巨大的气流包容感,得益于陈奕迅的气息稳定和完美的中音区嗓音。这是具有艺术性的声乐理解。

比《K歌之王》进步的点是在于,不再刻意寻求假音音高,而是将假音回归了点缀的作用,保持情感体现为主。这里的核心点,主要是陈奕迅的音乐审美,提升了很大一步。

假音也好、混音也好,如果不能保持高质量(国家队谭晶的水准),实际上在情感表达上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一个减分项。

《浮夸》:次数有限的辉煌;唱一次嘶吼E5,倒一次嗓。

这首歌,CD版很是震撼。不论是C5还是最高音E5,都极为具有爆发力。但是,这真的是具有次数的。陈奕迅的每一次Live都不能达到录音棚质量,甚至于远远不如,大量使用转音降调。录音棚的E5,利用的是混音嘶吼,爆发力爆炸,听觉体验拉满,就两字:伤嗓。

我们以比较有名的2014陈奕迅在韩国MAMA演出为例,来进行探讨,这个阶段陈奕迅的进步空间已经不大,整体趋于平静。

音色:保持巅峰,但是厚度下降,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声带腔体的肌体能力在下降,倒嗓程度偏低。

腔体:略微下降,仍处于巅峰状态,主要集中在上共鸣腔的共鸣厚度下降!正常生理反应,倒嗓程度偏低。上颌窦和声带肌肉支撑不足,

主要问题在于《浮夸》的火爆,让陈奕迅不得不长期唱嘶吼式的E5高音,但凡说利用头声E5演唱,就不会出现不断下滑。

但是头声演唱,无法做到在流行演唱之中的无缝连接,或多或少都会具有听觉间隔。所以陈奕迅也很苦恼。指得追求现场演唱,依旧按照录音棚的嘶吼式,属于混音方式,摇滚很多利用这种。但是对于天生优势在中低音区而言的陈奕迅,这显然是极为伤嗓。基本上,唱一次,倒一次嗓。

2020年慈善演唱:G4真声,B4开始断崖式质量下滑;

2020年,陈奕迅举行线上慈善演唱会。这个阶段,倒嗓已经有些影响到他的整体腔体。

我们简单论述一下,这场演出的最高音是头声尖叫F5,真声最高音B4,质量最好的真声在G4.

音色:整体巅峰,但是响度减小,厚度再度减少。主要体现在中高音区的质感,相比于2003年的《十年》具有阶段性下降。

腔体:下滑。咽喉肌肉、声带、和上颌窦开始进一步下降。开始将咽喉肌肉能力下降至胸腔完成。总体共鸣,中低音区依旧堪称完美,C4-G4越高越弱。头声加大,不敢轻易嘶吼。

音域:C2-C4,大量出现。基本上每一个首歌的大量A、B段,都是C2-C3中起,浮夸唱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意识避免C4以上的密集出现。


最后,珍惜这位歌手吧,他的唱功真的是能够代表整个华语乐团2000-2010年这十年的歌手。

听没听懂,点个赞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