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网络设置 | 对等网络系统

对等网络设置 | 对等网络系统

1. 对等网络系统

网络中对等网络想要实现可以在通道中设置一个相同功率的信号输出,然后加装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网络的对等

2. 对等计算机网络

“对等网”也称“工作组网”,是一种简单的组网方式。在windows下可以方便的组建对等网。你这个问题有点笼统,具体一点会方便回答,win98 下:Win98的设置如下:

(1)右击网上邻居选择属性

(2)添加文件打印机共享;

(3)双击TCP/IP,设置指定的IP地址

(4)选择“标识”,设置计算机名和工作组;

(5)主网络用户选“Microsoft网络用户”。XP的设置如下:

(1)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

(2)选择“计算机名”,按“更改”键设置计算机名和工作组(应同Win98为相同工作组);

(3)右击“网上邻居”,选择“属性”;

(4)双击“本地连接”,选择“属性”,设置IP地址(注意必须与Win98处于相同子网掩码和网段);

(5)右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

(6)展开本地用户和组,右击“用户”,选择“新用户”;

(7)设置用户、密码取消“用户下次登录时须更新密码”选项,而Win98用户使用此用户和密码登录即可。

3. 对等网络系统的应用的优缺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由于用户终端的随机移动、节点的随时开机和关机、无线发信装置发送功率的变化、无线信道间的相互干扰以及地形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移动终端间通过无线信道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预测的。  自组织无中心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节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对等式网络。节点能够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多跳网络  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和覆盖范围有限,当终端要与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进行通信时,需要利用中间节点进行转发。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网络中的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网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  无线传输带宽有限  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带宽比有线信道要低很多,而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噪音干扰及信道干扰等因素使得移动终端的实际带宽远远小于理论值。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  自组织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具有灵巧、轻便、移动性好等优点,但同时其电源有限、内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4. 对等网络系统结构

你好,两台主机地位相等的网络,专业术语称作对等网。

5. 对等网络和对等计算

Y={2,3,5,7},|x|=9,|y|=4,(a)|X∪Y|=|X|=9,(b)|X∩Y|=|Y|=4,(c)X⊕Y={1,4,6,7,8,9},基数为5,(d)X\Y={1,4,6,7,8,9},基数为5.(e)Y\X=Φ,基数为0.

集合的基数算例题的方式如下定义1.9. 若f:X→Y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称f为X到Y的一一映射.注 1.若f是单射,则f是X到f(X)的一一映射.注2.若f是X到Y的一一映射,则就在X和Y之间建立了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可认为X与Y的元素一样多,定义1.10.若存在一个由集合X到集合Y的一一映射。即X与Y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则称X与Y是对等的,记为X~Y。

6. 对等网络应用

对等网络,即对等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在对等者(Peer)之间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是对等计算模型在应用层形成的一种组网或网络形式。

对等网络是一种网络结构的思想。它与目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也就是WWW所采用的结构方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

7. 对等网络是

对等网是指在网络中所有计算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既是服务器也是客户机,所有计算机中安装的都是相同的单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98/XP/Vista/7等,它可以设置共享资源,但受连接数限制,一般是只允许10个用户同时打开共享资源,其它用户再打开时提示连接数太多,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是指网络中有一台计算机安装的是网络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2003/2008/Linux等,其它计算机安装的是单击操作系统Windows98/XP/Vista/7等,装有网络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其它机器称为客户机,客户机受服务器的管理,服务器上设置的共享资源不受连接数限制,只要客户机以服务器上建立的用户名登录到网络中就可以使用,而且在服务器上还可以设置文件或文件夹权限

8. 对等网络或对等计算

p2p有两个意思,分别指的是:

1、p2p指的是对等网络:

对等网络,即对等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在对等者之间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是对等计算模型在应用层形成的一种组网或网络形式。“Peer”在英语里有“对等者、伙伴、对端”的意义。因此,从字面上,P2P可以理解为对等计算或对等网络。

2、p2p指的是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

9. 对等网络通信

对等层通信  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方式成为对等层通信。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层的协议在对等层之间交换信息,该信息成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位于源计算机的每个通信层,使用针对该层的PDU同目的计算机的对等层进行通信。

10. 对等网的功能

对等网是局域网,但局域网不都是对等网。(对等网是小型局域网) 对等网络的特点:  

1、网络中计算机的数量比较少,一般对等网络的计算机数目在10台以内,所以对等网络比较简单!   

2、对等网络分布范围比较小,通常在一间办公室或一个家庭内!   

3、网络安全管理分散,因此数据保密性差!   由于对等网络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做网络支持,也不需要其他的组件来提高网络的性能,因而组网成本较低,适用于人员少,应用网络较少的中小型企业或家庭中! 局域网是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局域网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11. 对等网络技术

非中心化

网络中的资源和服务分散在所有节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直接在节点之间进行,可以无需中间环节和服务器的介入,避免了可能的瓶颈。P2P的非中心化基本特点,带来了其在可扩展性、健壮性等方面的优势。

可扩展性

在P2P网络中,随着用户的加入,不仅服务的需求增加了,系统整体的资源和服务能力也在同步地扩充,始终能比较容易地满足用户的需要。理论上其可扩展性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的。例如:在传统的通过FTP的文件下载方式中,当下载用户增加之后,下载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然而P2P网络正好相反,加入的用户越多,P2P网络中提供的资源就越多,下载的速度反而越快。

健壮性

P2P架构天生具有耐攻击、高容错的优点。由于服务是分散在各个节点之间进行的,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它部分的影响很小。P2P网络一般在部分节点失效时能够自动调整整体拓扑,保持其它节点的连通性。P2P网络通常都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并允许节点自由地加入和离开。

高性价比

性能优势是P2P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以及网络带宽等性能依照摩尔定理高速增长。采用P2P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散布的大量普通结点,将计算任务或存储资料分布到所有节点上。利用其中闲置的计算能力或存储空间,达到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的目的。目前,P2P在这方面的应用多在学术研究方面,一旦技术成熟,能够在工业领域推广,则可以为许多企业节省购买大型服务器的成本。

隐私保护

在P2P网络中,由于信息的传输分散在各节点之间进行而无需经过某个集中环节,用户的隐私信息被窃听和泄漏的可能性大大缩小。此外,目前解决Internet隐私问题主要采用中继转发的技术方法,从而将通信的参与者隐藏在众多的网络实体之中。在传统的一些匿名通信系统中,实现这一机制依赖于某些中继服务器节点。而在P2P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提供中继转发的功能,因而大大提高了匿名通讯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

负载均衡

P2P网络环境下由于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减少了对传统C/S结构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要求,同时因为资源分布在多个节点,更好的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

由于对等网络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器来做网络支持,也不需要其他的组件来提高网络的性能,因而组网成本较低,适用于人员少、组网简单的场景,故常用于网络较小的中小型企业或家庭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