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是哪里(印度有名的建筑)

德里是哪里(印度有名的建筑)

文|于毅仁

编辑|美玲

德里靠近亚穆纳河西岸,位于恒河西端通往印度河流域走廊的关键位置。其防御功能较为明显,因此曾是次大陆的政治中心,也是历史悠久的“七朝”。

据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早在公元前1200年,班都人就在此建城。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王公帝力重建了这座城市,因此得名德里。

德里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人口稠密,财富丰厚,曾经是次大陆上地理、政治、历史、经济、宗教的城市中心,也见证了印度半岛的兴衰。

印度历经多次王朝更迭,德里、阿格拉、加尔各答都曾是首都。但今天德里的风格始于公元17世纪中期。

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沙·贾汗登基后,下令将首都从阿格拉迁至德里,并将其命名为“纳巴德,沙·韩佳”。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德里已经基本成型。

沙贾汗热爱建筑,泰姬陵就是他为了纪念爱妻而建造的。首都迁至德里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开始了。他在德里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在印度本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波斯、阿拉伯和蒙古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大兴土木的德里,不仅建成了红宝、贾马清真寺、月光集市等一系列伊斯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还因为新城建设吸引了众多商旅人士,成为多民族聚集交融的中心。

沙贾汗花费无数心血和资金建造的德里,并不是现在的印度首都德里,而是德里的一部分,被称为旧德里(Old Delhi)。至于新德里的建设,要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说起。

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到来再次改变了德里的历史。起初,他们选择了靠近大海的加尔各答作为首都,但为了巩固殖民统治,他们于1911年正式宣布将首都迁至德里。

德里老城设施陈旧,道路狭窄,于是英国决定在老城南部扩建新城,称之为新德里。如果旧德里是印度的一面,那么新德里就代表了另一面。

新德里的建设总共花了20年时间。为了体现帝国的实力,英国在新德里的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城市规划由英国建筑师鲁钦斯负责,有很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倾注了当时英国所有顶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技术。

新德里道路宽阔,建筑华丽,已经成为印度现代化的象征。印度于1947年独立。尽管有人一直提议将首都从殖民者留下的新德里迁走,但它仍然继续将德里作为首都。

新德里和旧德里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一般认为德里门是公认的分界线,新德里在南面,旧德里在北面。

我在这里不仅是因为德里门是新德里和旧德里的分界线,还因为总统府和议会大厦等重要机构都在国王路附近。

国王大道又称主权大道,是由英国人设计的。与新德里和其他城市的主干道明显不同。它是印度最核心的地方,印度举行盛大的活动和阅兵。

让我们把话题拉回到建于1921年的德里门。它最初被称为全印战争纪念馆,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牺牲的印度士兵,意为不朽士兵的火焰。

德里是旧新德里的分界线,一边是繁华宽阔的街区,一边是狭窄拥挤的贫民窟,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左边是古城,右边是新都,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被标记和放大,一个城市隔着门变成了两个世界。

18世纪以前,几乎每一位莫卧儿帝国的皇帝都留下了一批杰出的大型建筑,除了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他喜欢到处远征。

印度早期的莫卧儿王朝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但胡玛永的墓不是君主亲自设计的,而是由哈克·贝克姆女王建造,米莱克·尤尔扎·吉亚斯设计的。

胡玛永陵墓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的一个突出里程碑。它是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从红色砂岩的精美雕花和花园般的内部到四周墙上的拱形门。

胡玛永陵墓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建筑风格结合的典型,也是印度次大陆第一座园林陵墓。它在建筑领域引起了几次重要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在泰姬陵的建筑中达到了顶峰。

整个墓地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陵墓主体建筑由红砂岩制成,一块块大理石和红砂岩镶嵌成华丽的图案。陵墓呈方形,四周有门,陵墓顶部呈半圆形。卧室中间是胡玛雍和皇后的墓,宫殿两侧是五个莫卧儿皇帝的墓。

如此巨大的努力,当然来自于首都德里的莫卧儿帝国君主沙·贾汗,他从1650年开始建造,历时6年才完成。

清真寺有三个宏伟的大门,其中东门是献给皇帝的,它的建造非常宏伟。清真寺顶上的三个白色大理石圆顶充满了几何美感,用镀金的圆钉和黑色大理石条装饰,圆顶中央的尖塔由铜制成。

在清真寺的两侧,有一座用红砂岩和汉白玉堆砌的朝拜塔,也被称为宣礼塔。塔内130级台阶通往塔顶,塔顶白色八角亭俯瞰远方。旧德里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走进大楼,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长廊,地上铺着地毯。这是信徒们做礼拜的地方。游客和信徒都可以在这里朝拜(周日游客不得入内),诵读《古兰经》,

《古兰经》上说伊斯兰教中不能有个人崇拜,所以所有清真寺都没有人物雕塑。但在这里,花草雕琢,天花板彩绘精致,层层叠叠的门,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气息。

整个清真寺建筑相当壮观,不仅宏伟而且装饰精美。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建筑坚不可摧,由精细打磨的汉白玉制成,里面灌满了铅水。可谓建筑上的奇迹。

这部电影可能认识的人不多,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印度生活,体验印度文化,月光集市是不可错过的,因为它更像是缩小版的印度。

月光市场曾是印度最大的市场,建于1650年。它也是沙·贾汗建造的,但市场的设计者是他最喜欢的小女儿贾哈那拉。

据说当时有一条沟渠贯穿月光集市,集市因月光照射在沟渠上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宫的贵夫人经常在晚上出门,在月光下逛市场,所以被称为月光市场。无论哪种方式,这个博览会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氛。

300多年过去了,浪漫的情怀总是被雨水吹走,但古老的月光集市总是一如既往的热闹。

它保留了印度最真实、最传统、最原始的面貌,各式各样的印度美食、错综复杂的小巷和大量的商店,充斥着小贩、乞丐、小偷、游客和人力车夫,印度平民的生动生活历历在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